圖為羅桑巴珠制作的文創產品,只有半個手掌大的布塑面具。
圖為羅桑巴珠經營的布塑面具商店一角。
圖為拉薩南綜民族手工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內擺放的大小不一的布塑面具(對比圖)。
圖為羅桑巴珠在制作傳統藏戲面具(馬頭)。
圖為羅桑巴珠經營的布塑面具商店一角。
圖為2022年,堆龍布制面具制作技藝被評為第六批拉薩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羅桑巴珠欣喜拍照留念。
圖為2019年,羅桑巴珠被評為堆龍德慶區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圖為榮譽證書。
圖為羅桑巴珠在與學徒歐珠探討如何更好造像。
走進拉薩市堆龍德慶區的一處藏式院落,羅桑巴珠手拿畫筆蘸取顏料,正聚精會神地制作傳統藏戲面具。不遠處,徒弟歐珠用和好的泥塑造出了一個面具的雛形。
43歲的羅桑巴珠是堆龍德慶區桑木村5組村民,2019年被評為堆龍德慶區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制作的“布塑羌姆面具”被評為堆龍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22年,堆龍布制面具制作技藝被評為第六批拉薩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在西藏,面具主要用于各種民間表演活動,它與人們日常生活、勞動、娛樂有著直接的關系,遍及西藏各地。
西藏面具是從宗教藝術派生出來的一種工藝品,大致分為三個部分,即宗教面具、藏戲面具和民間歌舞說唱面具。由于地域的差異,用途的不同,西藏面具呈現出多姿多彩、對比強烈、形式各異的特點。
面具,藏語稱之為“巴”。在西藏,不管是宗教儀式,傳統戲劇還是民間歌舞,都少不了“巴”。由于西藏獨特的人文環境、民俗風情以及宗教信仰,使得西藏面具藝術有它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獨特的表現形式,是藏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產生的特殊文化產物。
面具的產生與藏民族的生產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最早的面具,其實來源于民間歌舞表演。據說,西藏面具的歷史起源于藏族原始宗教儀式中戴面具的擬獸圖騰舞蹈。松贊干布時期面具藝術已經開始正式登上藏族文化的舞臺,在藏王赤松德贊時期,面具藝術則開始了它的蓬勃發展之路。史料記載,公元8世紀,在白面具藏戲基本形成的同時,宗教寺院戴面具進行表演的跳神樂舞也開始產生。
“制作布塑面具的工序比較繁雜,制作一個中等大小的面具往往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绷_桑巴珠展示著手上正在制作的面具“馬頭”后,向記者詳細描述了布塑面具的制作流程。
布塑面具制作的主要材料為純棉布、泥塑、藏紙和少量的柏樹、土顏料以及膠水。首先選用細膩有粘性的土,經過捶打、摔、揉,加水和成泥,然后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成將要制作的形象,曬干后貼一層泡過水的藏紙,再貼一層純棉布,藏紙與純棉布反復貼6層左右,然后進行打磨,再貼上柏樹木泥,開始塑造形象。
為了達到極佳的美觀效果且使塑造的形象更加穩固,雕好的形象上還要貼少量混有膠水的藏香泥,然后曬干,再進行最后的打磨。這幾個制作過程是制作布塑面具中最復雜、技術難度最高的過程,也是布塑面具的獨特之處。在進行涂色、拋光、上清漆后,一件完美的布塑藝術品就誕生了。
“布塑面具由于原材料基本是紙和布,所以比較輕。藏紙原料含有狼毒草、布塑和藏紙交叉貼,能夠起到防蟲防蛀的作用,在不沾水的前提下,能夠保存百年之久?!闭f起布塑面具,羅桑巴珠一改靦腆,侃侃而談。
1997年,羅桑巴珠秉承著對繪畫的熱愛前往甘丹寺,拜師學習制作面具及泥塑佛像技藝,之后又拜拉薩布制面具制作技藝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西洛為師,學習了6年泥塑和布塑技藝。出師后的羅桑巴珠于2008年回到家鄉,在桑木村開了一間名為巴珠商店的小店,專門制作和出售泥塑佛像。
“剛開始學習制作面具和泥塑只是想有一門手藝養家糊口,沒想到開了店,又擴大規模發展成了合作社。政府不僅給予扶持資金,還讓我參加創業培訓,給我提供了很多學習交流的機會?!绷_桑巴珠說,隨著規模不斷擴大,他于2016年成立了拉薩南綜民族手工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他看來,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為手藝人提供了發展平臺,西藏各地藏戲演出隊的增加,讓他每年能接到來自單位和個人的不少藏戲面具制作訂單。
自2009年開始,羅桑巴珠的徒弟歐珠已在合作社學習了近14年,如今已經完全掌握了制作布塑面具和佛像技術。他說:“我在合作社學習期間包吃包住,工資每年都會漲,現在每月有5000元的工資,年底還有分紅。能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還有穩定的收入,我很滿足?!?/p>
于羅桑巴珠而言,無論是上門求教的徒弟,還是周圍對布塑面具有興趣的村民,他都一視同仁,傾囊相授,希望可以最大限度保護和傳承制作布塑面具手工技藝。
傳統面具至今都是靠手藝人一筆一畫制作出來的,無法被現有的機器所代替,而“它”的生產、保護、延續和再創作都需要更多有毅力的傳統手藝人。作為已經被認可的非遺傳承人,羅桑巴珠這個“守”藝人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布塑面具的制作技藝被更多人看見并喜愛。